• ENGLISH
  • P-ISSN3022-0335
  • E-ISSN3058-2105

논문 상세

Home > 논문 상세

试论吕洞宾积善累德合道的内在生成逻辑

A Test of the Internal Generative Logic of Lü Dongbin's Accumulation of Goodness and Virtue to Merge with the Dao

동아시아종교문화연구(東亞宗敎文化硏究) / Journal of East Asian Religions and Cultures, (P)3022-0335; (E)3058-2105
2024, v.2 no.1, pp.251-264
https://doi.org/10.23239/JEARC.2024.2.1.251
谭雨婷(Yvting TA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초록

积善累德是吕洞宾修道思想中的重要内容,"道"是吕洞宾积善累德思想的价值基点,"道"为"人道"提供了价值原则,也为"人道"向"仙道"的修成提供了可能性;"行"是吕洞宾积善累德思想的实践途径,修道者积善累德重在实践,需要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善行、德行;"仙"则是吕洞宾积善累德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修道者积善累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道成仙、与道合一、不死成仙。

keywords
吕洞宾;积善累德;合道;生成逻辑

Abstract

Accumulating goodness and virtue is a key concept in Lü Dongbin's system of monastic thought. 'Dao' is the value base in Lü Dongbin's system of thought which advocates for accumulating goodness and virtue, and the Dao is provides as the value-principle for humanity (the Dao of Humankind)' and also the potential shift from that to immortality (the Dao of Immortals). "Action" is the practical way of implementing the accumulation of goodness and virtue. The cultivator's accumulation of goodness and virtue focuses on practice, and the cultivator needs to practice goodness and virtue physically. Their ultimate goal is to become immortal, to be one with the Dao, and to become immortal without dying.

keywords
Lü Dongbin; accumulation of goodness and virtue; merging with the Dao; generative logic

Author

江西宜春人。本科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学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现硕士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引言

关于吕洞宾的宗教道德思想研究,学术界已多有论述,且相关的研究大多是围绕着吕洞宾的内丹思想而展开,认为道德修养与内丹修炼密切相关,是成仙不死、与道合一的必经之路。阙丽美在《吕祖善书思想研究》中提到了吕洞宾"积德修道"的修道说,并从孝德、仁德、济世利物三个方面对"积德修道"进行了阐述,认为"积德修道"不仅是成仙要务,还是"达本还元"的重要阶梯。她还通过吕祖善书中体现的"三教圆融"思想,分析了吕祖善书对儒、释、道学说的吸纳与超越,其中涉及到不少有关吕洞宾的思想阐述,因此,这也为本文研究吕洞宾积善累德思想提供了思路与材料。

袁康就的《钟吕内丹道德观研究》阐述了中国历代道家道教神仙观念的演变以及神仙思想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并探讨了神仙观念对道教内丹文化的影响,又以老子《道德经》为依据,分析了老子的思想------尤其其道德观念及辩证思维------对钟吕丹道的影响,引申出"道"与"性"以及"德"与"命"相对应的关系,提出"性命双修"为老子道德观念的延伸,钟吕所提及的神仙为练气所达到的一种道德圆善的上乘境界。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关于吕洞宾的宗教道德观的内容尚未有人进行系统的论述,为何道德品行的修炼是成仙的必经之路也尚未有人探析。本文试图从吕洞宾宗教道德观的价值基点出发,结合吕洞宾所提倡的与道德修炼相关的内容,对吕洞宾积善累德合道的思想内在生成逻辑进行探析。

二、积善累德的价值基点:"道"

道教以"道"名教,"道"是道家道教思想的理论核心, 也是吕洞宾的最高信仰及其修道思想的理论根基。《参同经》云:"盖修道之士, 不明根本,徒寻枝叶,虽极精进,如木无根" (Liu 2009,316)。《涵三语录》云:"道之一字,为天地之秘机,为阴阳之精萃。立极宇宙,开化古今,至微至隐,无形无名,肇造化之象,祖物汇之根,厥始鸿濠,判于太钧。佛也此道,仙也此伦,儒之圣智,亦无所分"(Liu 2009,281)。吕洞宾继承了道家学说,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超于一切之上,儒释道所信奉的东西虽不尽相同,但归根到底都离不开"道",修道者如果不明道之根本,修道就难以有所成就。《修真传道论》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 强名曰道"(Liu 2009,526)。 "道"没有形状也没有名字,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是形而上的存在本体,是天地间的机密,阴阳中的精华,是万事万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正如老子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Lao Tzu 2012,108)。"道"统辖着整个世界的运行,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的规律,是先天地而生的永恒法则。

在吕洞宾看来,"道"作为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具有某种先验性、绝对性和永恒性特征。除此之外,"道"于物体范围之内,还具有普遍约束力。《修真传道论》云:"天地之机,运行于道而得长久,乃天地作用之功也。惟人也,虽有聪明之性,留心于清净,欲奉行大道。小则安乐延年,中则长生不死,大则脱质升仙"(Liu 2009,526)。吕洞宾认为天地往往遵循道而运行,因此可以获得长久,人是万物之灵,若是留心于清净,像天地一样遵循道的规律,也能延年益寿、长生不死甚至成为天仙。这也意味着包括人在内的地万物都受到"道"的制约,只有遵循着"道"所衍生出来的价值规范才能够长久运行。人们若是想要成道、成仙,其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皆要合乎于"道"。人们只有身心圆融合乎道,才能有得道成仙的可能性。由此可见, "道"一方面作为存在本体统领着世间万物,另一方面作为价值本体对世间万物进行着规范约束,是存在本体与价值本体的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于是道有总义二焉:一为存有之原理, 一为规范之原理。规范之原理可从可违:向背任人选择。物则不能如是,唯受制于存有原理而已。于是人物之别已明"(Xu 2011,113)。吕洞宾亦强调人的主体性,《修真传道论》云:"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人也。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Liu 2009,524)。他认为人是万物之中最具有灵气的,天地万物无法选择是否遵循与道相应的规范,只能受其制约,而人可以选择是否遵从。人若是遵从与道相应的价值规范,就能够与道相合,反之则不能。《涵三语录》云:"盖大道本虚而实,充塞宇宙,人惟体道而行,使此心量,无乎不周,大则包罗天地,凡一切灵蠢,俱在吾心量中......然又要细细参究灵根慧性,时时返观内照,以心问心。 某事合道,某事不合道,出身加民,不使有一毫之未尽"(Liu 2009,507)。>吕洞宾认为修人道的过程就是人体悟和顺应道进而使自己的心量达到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境界的过程,"人道"的修炼要求人们时时关照内心,辨别哪些事情是合乎"道"的价值规范的,哪些事情是违背"道"的价值规范,尽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的价值规范。

可以看到,"道"看似虚无缥缈,无形无相,却实际上是真实存在且无处不在的,人们要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的价值规范,首先要知道如何确认自己的思想行为合于"道"。在伦理道德方面,"道"往往通过"善"和"德"得以体现,《参同经》云:"盖道为统体,德有万端"(Liu 2009,322)。"人身亦然,既知内守精气,若不力崇善行以积于外,譬诸无枝之木"(Liu 2009,331)。在吕洞宾看来,善和德都是道在个体或事物中的具体体现,善的行为和德的行为能够引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 进而与道相合,善德的积累也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能否真正理解和践行道的真谛。同时,吕洞宾认为"但性体本善,而既生之后,性光隐而不见"(Liu 2009,357)。人的本性在最初的状态下是纯净善良的,但是,个体在进入纷繁复杂的世俗社会之后,纯净善良的本性有时会被外在因素所遮蔽,做出一些不纯不善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与"道"相违背的。因此,吕洞宾十分重视积善累德的作用,认为积善累德是人们修"人道"的重要内容,人们若是想要修身养性、悟道得道、返本还原,就必须积善累德。

此外,吕洞宾认为积善累德不仅是修"人道"的重要内容,也是"仙道"修炼的重要内容,"仙道"为人们积善累德提供了精神动力与价值方向。《前八品仙经》云:"欲修真道,人道合仙。参而行之,仙圣同肩"(Liu 2009,385)。在吕洞宾的修道思想体系中,吕洞宾肯定神仙实有,仙学可致,他将"仙道"视为"道"在修行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高级形式,认为修道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修炼,最终可以与"道"相融合,摆脱世俗的束缚和限制,达到超脱生死、与仙圣并肩的境界。 同时,吕洞宾的仙道信仰亦强调道德修养和品德提升。《雪过修真仙忏》云:"仙圣同肩,阴阳合德,积累细行,渐达神功"(Liu 2009,407)吕洞宾认为,积善累德是人们达到"道"的更高境界的必经之路,是人们去除内心的杂念与私欲、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使自己更加接近道的本质的过程,天上的神仙都是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与磨砺、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因此,在人们追求长生不老、超脱世俗的"仙道"信仰时,必须重视善德的积累。由此,仙道信仰作为"道"的理想境界的体现也促使着修道者积善累德,从而培养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三、积善累德的实践途径:"行"

积善累德是人们修道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针对人们如何践行积善累德这一问题,吕洞宾强调关键在于"行"。《参同经》云:"吾今所说皆日用常经,修真之要道,入圣之签蹄,初非险僻,亦无诡异,上士可行,即中下之资,亦无难为之事。然事固非难,而自人视之,恒亦不易"(Liu 2009,357)。吕洞宾认为积善累德并不是讳莫如深、远离尘世的,每个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到积善累德,只不过由于人们后天所产生的惰性和欲望,常常阻碍着人们践行积善累德,因此,吕洞宾鼓励修道者们身体力行地多积累善行、德行,提醒人们积善累德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努力,积善累德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

首先,在《参同经》中,吕洞宾提醒修道者要敬畏天地,劝诫修道者在日常生活中清净身、口、意三业,做到爱惜世间一切生灵的生命,不窃取他人的财富名誉与劳动成果,不邪淫,不生妄言,不花言巧语,远离口舌争端,不贪、不嗔、不痴,并将这十种行为统称为"十善"。在吕洞宾看来,善就如同老子所说的那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Liu 2009,321)。 善像水一样滋养着万物使万物生长繁荣,却不会与万物相争,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值得敬畏和给予慈爱关怀的对象,能够给天地万物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的行为都是善行。吕洞宾所谈的"十善"的核心也正在于其正面、积极的影响,它往往体现着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与帮助。同时,除了自我约束身、口、业三方面的道德行为之外,吕洞宾还告诫修道者们要心存慈心与善意,多主动去做济人利物的事情,《参同经》云:"若人于平日好义乐施,遇人有急,存心周之;闻人有失,方便救之;力所能施,委曲济之;力有未能,设法处之;见人理有未明,事有多滞,宛转以开导之;善则鼓励之,不善则力止之;念念为人,时时方便"(Liu 2009,331)。在他人遇到急难的时候周全地给予帮助,当有人遇到困难或失去某些东西的时候主动伸出援手,当遇到那些对某些道理还不太明白或者在处理事情上遇到阻碍的人时以温和委婉的方式去开导他们,看到别人做的好的地方不吝啬地给予鼓励,看到别人的错误和不良行为用适当的方式指出其错误,这些都是可以给外界带来积极影响的善行。

在吕洞宾的修道思想中,人们善行的积累往往是是与其自身的生命祸福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命祸福密切相关的,但是吕洞宾也强调,人们在行善的过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行善动机,"盖善为人所固有,行之在我,亦惟勤勤恳恳,不骛名,不求报"(Liu 2009,332)。善良是人们天性当中固有的,关键看人们愿不愿意行善,人们行善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并且还要有纯粹的动机,不能总是期待得到行善所带来的福报。与此同时,吕洞宾认为人们不仅仅要自己行善,还要鼓励、劝诫他人行善,"世有深种善根,明达颖悟之士,能依斯典而力行之,广为流布,务使间阎之内,家喻户晓,人人有向善之机,则不求福报,而福自骈臻"(Liu 2009,313)。吕洞宾认为,单个人行善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广泛传播善的理念,让善的理念在社会各个角落深根发芽并深入人心,最终达到"人人有善之机"(Liu 2009,313)的境地,整个社会才会越来越朝着回归"道"的方向运行,福报才能够自然而然地降临在人们头上。

其次,在吕洞宾看来,德行和善行都是人们道德品质的表现,都能够对外界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相对于善行,德行不仅仅包含外在的道德行为,还涵盖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多方面,它更多的体现在仁义礼智、忠孝信诚这些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境界上。同时,德行的积累与善行的积累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吕洞宾认为德行往往能够转化为无数具体的善行。《参同经》云:"因此四德,发为万行。无量度人,方便喜舍,归仁边际;尊师重道,亲善知识,归礼边际;忍辱无瞋,端洁自守,归义边际;割爱学道,了脱生死,归智边际;深明因果,不迷夙缘,守中抱一,弗改厥志,修务实修,证期实证,归信边际。故天德以信贯四时,而四时之气,亦以信会归其极"(Liu 2009,322)。吕洞宾认为“仁、礼、义、智”此“四德”是极为重要的道德范畴,而一切德行的实践和追求,都是以“信”贯穿始终,人们要坚守信念、深入理解和坚定“四德”精神,在德行的引导下践行更多于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情,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在众多德行中,吕洞宾还十分重视人们忠孝德行的积累,"忠孝二端,为天地间第一根本"(Liu 2009,325)。吕洞宾认为"忠孝"是人之根基,人若是没有忠孝,人之根本就会全然瓦解,连禽兽都比不上。《忠诰》云:"有父子君臣,然后有忠孝之名"(Liu 2009,179)。吕洞宾认为家庭伦理关系和国家中的君臣关系是"忠孝之名"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国家中,人们都应该秉持忠孝之道。"夫忠一理而人各途"(Liu 2009,181)。 吕洞宾所讲的"忠"是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他认为忠诚作为一种美德,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践行自己的忠诚,"忠"不仅仅局限在国家政治领域,还可以延伸至社会的各个领域,例如在朝廷之上有"卿相之忠""台谏之忠""师傅之忠""百职事之忠",宫闱之内有"后之忠""妃媵之忠""宦寺之忠",边疆之际有"将帅之忠""戍卒之忠",四海之中有"督抚之忠""司之忠""隶役之忠""士之忠""农之忠""工之忠""商之忠"。吕洞宾例举了十七种忠诚的表现,并劝说人们都应该在各自的邻域践行"忠"这一美德。 在谈及"孝"的时候,吕洞宾将"承颜、顺令、宽心、敬身、善养、继美、格非、调疾、尽哀、追思"成为十孝,强调这十件事情是子女践行"孝"德的基本表现,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这十件事。"孝子之心本一,孝子之分不同"(Liu 2009,195)。吕洞宾亦强调子女孝顺父母的心意是一样的,但是子女孝顺父母的方式和途径还是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都有各自孝顺父母的方式和途径,每一个子女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到孝顺各自父母的本分。

四、积善累德的价值追求:"仙"

就伦理道德而言,中国古代社会主流和普遍性道德往往都是以"安定天下、治理社会"为价值取向,鼓励人们成为君子、贤人、圣人,提倡人们在现实生命中实现人生理想、建功立业。如《论语》中记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Wang 2023,252)。"朝闻道,夕死可矣"(Zhang 2020,97)。儒家追求"精神生命"的不朽,认为生和死都要达到"仁"的境界。 吕洞宾则以神道的方式容纳了古代社会主流和普遍性道德,以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为追求,在重视精神世界的提升的同时对生命的自然物质需求给予了关注,将"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羽化登仙"与积善累德联系了起来。

在吕洞宾的修道思想中,"仙"通常是指修行者通过内丹术、外丹术、符咒等修行方式领悟大道真谛所达到的长生不老、超脱尘世所达到的理想境界,是修行者们修道的终极目标。《修真传道论》云:"人死为鬼,道成为仙"(Liu 2009,521)。吕洞宾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会以鬼魂的形式存在于阴间,但是人们若是努力修行道法、摒弃杂念、清心寡欲、顺应自然规律,便能够达到与道合一、得道成仙的境界。 在吕洞宾看来,积善累德是人们顺应大道、践行大道的体现,也是人们得道成仙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人们天生具备的道性是向善向德的,却在后天堕入世俗,渐渐迷失自己原有的道德本性,积善累德能够让人们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重返自己原有的道德本性,使自己的寿命得到延长。《参同经》云:"然纲常伦理,在人固所当尽,若不知惜精养神,以保固形体,则无以却疾延年,亦非摄生之道"(Liu 2009,330)。《醒心经》云:"人之有身,如天地之有五行,五行别为五色。五色之中,红为畅满,黑为滞塞。人之心一于恶,则胸中壅塞,不能流通,故生黑气。一于善,则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胸怀浩荡,畅美快足,故生红光"(Liu 2009,394)。 吕洞宾认为道德修养提升的过程亦是人们返本还原的过程,在人们行善行德之时,人体的精气神以及气血运转都会发生积极的方向变化,朝着有利于物质生命的延长方向发展,反之,人们若是违背道德本性,生命便会逐渐损耗,不可能达到神仙所具备的长生不老的境界。 另一方面,社会的运转最初是呈现自然、和谐、有序的状态,却日渐被人们所败坏,人们积善累德的过程是恢复社会原有状态、推动社会在"道"的轨道上运行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升华。《正阳帝君忠孝诰序》云:"德厚则悠,名节完人,虽死犹生"(Liu 2009,178)。"至德所昭,大义所著,历百千万劫,亦永存而不替者"(Liu 2009,178)。 吕洞宾认为物质世界都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都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和消逝,但那些有着深厚道德、致力于用自己的行为造福天下众生的人的精神是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积善累德能够帮助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使人们的心灵如仙佛那般纯净高尚,这一原因也使得积善累德被吕洞宾视为成仙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可以看到,吕洞宾所谈的所有神仙亦都是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参同经》云:"佛仙圣贤,慈爱种种,务使匹夫匹妇,无一不得其所,普惠苍生,莫非仁德"(Liu 2009,322)。"昔佛仙大圣,万德俱备,方证极果"(Liu 2009,323)。"从古佛仙圣贤,未有不修德而能凝道者也"(Liu 2009,323)。在吕洞宾看来,仙佛不仅仅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和磨砺在道法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更是慈悲为怀,他们具备万般品德,都十分重视并致力于道德修养,以此来凝聚和成就他们的道行和智慧。同时,吕洞宾认为道法分为"小成""中成""大成"三乘,仙分为"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五等,其中,"天仙"是修炼的最高境界,天仙并不满足于仙境中修炼,他们至善至德,将目光放至人间,会来到人间传授道义,教化众生,真正做到"道上有功""人间有行",这也说明修道者要想修炼到最高境界,除了要不断努力修功领悟大道真谛,还要积极践行大道,行善累德,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吕洞宾认为修道者在修行的过程中持之以恒地积累善行、善德才有可能修得位列仙班、修得仙道,关于人们需要完成多少数量的善行、德行才能得道升仙,吕洞宾有提到"三千功满,八百行圆"的说法。在钟离权十试吕洞宾的最后一试中,钟离权曰:"吾今授子黄白秘,可以济物利人。俟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方来度子"(Liu 2009,5)。钟离权通过传授黄白秘术并设定"三千功满、八百行圆"的修行目标,是为了进一步考验和激励吕洞宾,这也为吕洞宾日后"三千功满、八百行圆"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清微三品经》云:"然虽功至,又宜积行。或三千行,或千五百,或积千行,或五百行。如是圆满,各证正果。乃积行后,又当立功,或立千功,或八百功,或五百功,或三百功,或百五十,或积百功。是功行圆满具足,各证正果。得到果位,以证正果"(Liu 2009,281)。其中,"功"指的是修道者的内在修养与功夫,"行"指的是修道者道德品性的外在行为与实践,"三千""八百"等数字并非指具体的数量多少,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数字,用以表示修道者在功行方面修得的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在吕洞宾看来,人们内在功夫修炼到一定阶段时,就应该开始注重善行、德行的积累,当积累的功和行相结合达到了圆满的状态后,无论行的积累到达哪种层次和程度,都可以获得应有的果报,同时,在行的积累到达一定阶段后,吕洞宾认为修道者还应进一步积累功,当功的积累与行的积累相结合达到圆满的程度时,就可以使正果得到巩固,最终升入天庭,获得极高的地位和尊贵的身份。吕洞宾"三千功满,八百行圆"的理念的提出强调了内外兼修、功行并重的重要性, 提醒着修道者才追求内丹等功法修炼的同时,也要注重善行、善德的积累。

五、小结

在吕洞宾的修道思想体系中,"积善累德"不仅是一个理论建构的需要,更是"生与道合"这一至高境界的实践路径,其间还有坚定的"仙道"信仰提供强大的支撑与动力。从理论层面看,"积善累德"是连接人与道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强调修道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善德的积累的过程中理解和践行道的真谛,使自己的道德行为符合"道"的要求,才能够与大道相融合,修得"仙道",最终达到"生与道合"、与天地同寿的境界。这种理论建构为修道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和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使得修道者在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从实践路径看,“积善累德”是修得“仙道”、实现“生与道合”的必要实践路径,这一过程不是仅仅依靠修道者理论知识的积累或口头上的宣传就能够实现的,而是在生命的践履中逐渐实现的。修道者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坚定信念与毅力,持续地践行“善”与“德”的理念,在积累善行和德行的过程中亲自去践行蕴含着大道智慧的理念和方法,感受道的存在和力量。通过善行和德行的积累,修道者可以延长寿命、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逐渐接近“道”的本质,最终抵达“生与道合”的至高境界,使生命获得永恒与超脱。

Conflict of Interest

本論文不存在任何利益衝突。

References

1 

Lao Tzu 2012. Tao Te Ching (Collector's Edition).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Chinese Language Text] 老子,《道德经珍藏版》,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 

Liu Tizhu and Lu Dongbin 2009. The Complete Works of Lu Dongbin. 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Chinese Language Text] 吕洞宾 著, 刘体恕 編,《吕洞宾全集》,北京:华夏出版社。

3 

Xu, Chunhua 2011. "Taoism of Laozi." Ph.D. dissertation, Hebei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Text] 许春华,《老子道论》,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


투고일Submission Date
2024-11-11
수정일Revised Date
2024-11-30
게재확정일Accepted Date
2024-12-20

동아시아종교문화연구(東亞宗敎文化硏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