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SSN 3022-0335
- E-ISSN 3058-2105
-
本書針對台灣宗教領域進行了創造性的探勘,試圖重繪台灣宗教社會的多元圖譜,並綜合政治、文化領域的研究視角於一體。主編齊偉先在導言表示,本書以「神聖/世俗」、「信仰/儀式」、「宗教/靈性」這三組核心概念出發,探討現代社會宗教議題不可迴避的重要面向 進而對比歐美學術語境,反思台灣宗教現象的特殊與變遷。根據核心概念,作者再就世俗化、理論建構、政教關係、宗教歸屬等進行申論,認為「入世化」概念更符合台灣宗教的發展語境(頁8-9)。導言最後呈現書中章節的規劃理路,叩問後宗教時代來臨的可能想像。
本書第一部分關注台灣信仰人數最多的四個宗教,從佛教、道教、民間信仰與基督教,討論與台灣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首篇作者劉怡寧歸納了三項研究關懷,分別是台灣佛教發展脈絡及特徵、台灣佛教的宗教自由與全球化,以及台灣佛教入世化的實踐意涵。作者細緻梳理過去以台灣佛教為案例之研究,分析研究者如何藉由西方宗教社會學理論,回應反思台灣佛教的發展現象。因應社會大眾需求,戰後佛教在台灣出現再域化(reterritorialization)的動態過程(頁76),更具體來說,人間佛教雖為主流趨勢,但並不單一,個別教團投入多元的公益關懷,發生多重影響。即使南傳或藏傳佛教團體,也在修行層面與漢傳佛教產生互融和轉化,仍見佛教連結寬廣的多向性。第三章作者丁仁傑認為,台灣道教研究如:科儀文本、歷史傳統等探究雖然蓬勃,但從社會學角度出發的研究卻幾近空白(頁85)。過去中研院社會所執行的調查數據來看,也呈現民眾對道教意識濃厚,道教認同卻相對薄弱的結果。作者認為,當個人化信仰或宗教靈性化逐漸取代宗教生活時,對道教未來發展相當不利,稱此謂一種「靈性障礙」(barrier for Spirituality),有待學者觀察其變遷轉向(頁119-120)。
第四章作者齊偉先發覺,台灣民間信仰的特殊性,實則突顯宗教社會學既有框架上的解釋欠缺。作者強調不同宗教元素與社群之間的關係共構,倚賴的不是信仰對象或內涵,其實是儀式。而台灣民間信仰的宗教生產,明顯具有儀式優位的特性,這也造就民間信仰在台灣經歷各種政權治理仍能存續發展的關鍵(頁130)。有趣的是,儀式發展出的權力象徵、身份認同、靈力與媒介等元素,直接形塑民間宗教在社會的影響力,但這些議題卻不易藉由量化方法進行分析。而第五章聚焦於台灣基督宗教團體與社會的互動,以基督宗教的本土化、社會變遷和政治關係為討論核心。作者黃克先認為,由於台灣基督宗教研究和西方理論容易接軌,起步也較早,相對其他宗教而言,成果豐碩且集中。但早期研究忽略了台灣教會與國外的聯繫,因此,基督教本土化與全球化的張力及調和值得觀察,並需留意社會福利、醫療照護、教育文化等基督教參與跨制度的互動現象(頁174)。
本書第二部分是以台灣宗教為主體,為宗教理論提供新的建構思考。其中第六章延伸了導言揭示的「世俗化」概念爭議,作者林峯燦進行多重的比較觀點,深入檢視「世俗化」一詞的歷史溯源和概念演變。此章尤其針對中文語境中的界定和解釋,提出詳盡論述。「世俗化」爭議繞不開「現代性」建構,亦衍生為「通俗化」、「民間化」、「公共化」等類似術語,顯示出不同對話層級的差異,也造成「世俗化」概念最終趨向籠統簡化,甚至「世俗化」間接等同於宗教式微的形容詞。第七章是從統計量化的觀點出發,作者范綱華首先梳理台灣宗教量化研究的主題變遷,並彙整以宗教和非宗教為主題的調查資料庫概況,有助於釐清台灣宗教議題所涉及的社會面向與態度。宗教量化研究以宗教歸屬、宗教信念和宗教行為三項特徵為指標典範(頁231-232),宗教議題的量化分析更涉及宗教變遷、社會階層、性別意識、身心福祉等因素,逐步朝向非個人資料的數據分析邁進,作者更點出族群比較的信仰情況值得注意,而台灣宗教多元之特色亦帶給宗教量化研究更多可能性。
本書的第三部分,則由「移民」的身份出發,分別探討華人群體在海外的宗教受容程度。第八章藉由離散、移民、少數族群等宏觀視角,作者林育生接續分析先天道、德教、孔教三個華人民間宗教團體,在移居地與中國原鄉,或與當地族群的聯繫模式,有助討論華人教團跨國傳播的機制與限制。第九章探討一貫道從被查禁走向國際的轉型過程,作者楊弘任逐步釐清一貫道的發展歷程及宗教特性,認為其傳教網絡是以多中心、跨階層的複雜模式進行,若具體探究各地跨文化傳道的案例,可見其「漸進式改宗」的特性(頁321-322)。第十章談台灣華人穆斯林的遷徙與適應,作者邱炫元認為,台灣的交匯經驗提供宗教社會學另類的研究視野,首先論述伊斯蘭社會學與台灣穆斯林社群研究的對話空間,後續著重台灣穆斯林群體的多元聚合,跨國穆斯林網絡建構及信仰傳統在僑居地延續等問題。在跨界過程中,穆斯林群體均曾遭遇語言、儀式、飲食習慣的多重挑戰,但其方法和策略值得借鏡。
總體而言,本書概括台灣宗教的現況與發展議題,依據社會學觀點,進行細緻分析及未來展望,不僅為宗教研究者提供多視角的議題綜述,更開闢不同社會層面的研究啟發,而適切的研究方法與理論詮釋,更待積極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