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SSN 3022-0335
- E-ISSN 3058-2105
“文明因交 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世界主题趋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时代,大真大学大巡思想学术院旨在促进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学术交流,为人类的团结、进步,奉献学界的力量与智慧,联合东亚各国各地区宗教文化研究学者,创建了东亚宗教学界同仁们的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平台《东亚宗教文化研究》刊物。
在大真大学大巡思想学术院 裵圭汉院长的倡导下,从2018年开始大真大学的李京源教授和厦门大学的黄永锋教授酝酿和筹备,经过四届的“东亚宗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在东亚区域逐步形成了研究地域广泛、涉及宗教类型多元、国际化程度高、注重年轻人学术进步为鲜明特色的学术研究群体。值此,为了进一步促进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开拓宗教学界以及相关研究领域同仁的学术视野,培养宗教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外关系史等研究方向的青年学术人才,推动东亚多元宗教文化研究乃至更为广大的文化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大真大学大巡思想学术院集结东亚乃至西方的学者们,创建了《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文版国际性学术刊物。
本辑是《东亚宗教文化研究》创刊号。 本辑选取了2021年至2023年召开的四届“东亚宗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中发表的原创论文和征稿论文12篇。综观本期稿件,有创刊的历史回顾,有宗教信仰和现象研究,有文化传播与比较研究。
每一个刊物的诞生,都有其厚积薄发的历程。黄永锋教授以“文以载道,人同此心——东亚宗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回望”为主题,对《东亚宗教文化研究》刊物的奠基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呈现了本刊的创立宗旨及未来目标。“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在多方携手友好合作、一同弘扬学术之道的过程中总结了“为文化交流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办刊宗旨。
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特定的信仰、现象和功能。叶文学、陈英杰、连晨曦、陈靜、范俊铭、董宁、阮福才、陈氏金黄、李玉珍等学者从不同宗教、不同视角对宗教信仰、宗教现象、宗教功能进行了阐释。叶文学、陈英杰以“中国民间「遣送白虎」信仰述论”为主题,对中国民间白虎信仰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对民间科仪文本的考察,对“遣送白虎”仪式的宗教内涵和民俗意蕴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遣送白虎」仪式及相应方术的产生是古代先民不断改造命运、战胜灾厄的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连晨曦、陈靜的“民间信仰转型的境遇与路径选择:基于汀州天后宫的个案分析”一文,从汀州天后宫的发展历程中,探析民间信仰场所在政府管理下,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融入民众生活的路径;范俊铭的“东亚区域的神祇职能:以姜甑山信仰为 合德,神化,解冤相生,道通真境」作为目标,呈现与民间信仰有别的发展趋势;董宁在“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宗教神秘主义起源”一文中指出,洪秀全涉及的不只是东西方信仰问题,更是对“人间天国”与“生命哲学”信仰的实践。该论文通过比较“他的自我认识与西方对其宗教体验的认知异同”,掌握其成长、托梦、传教等神异现象的起因与原理,从神学与生命实践论的全新角度,对他的“上帝存在论”进行了研究,重新审视了宗教对于推动历史变革的重大意义,解答了以往被忽视的“洪秀全的信仰与宗教体验是否真实存在、如何通过不同宗教建立太平天国、东西方的宗教观异同”等问题。
阮福才、陈氏金黄在“越南坚江省新宗教研究:以波哥佛教孝义、供奉仪式为例”一文中以波哥佛教孝义的教义和供奉仪式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对比和综合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波哥佛教孝义的信仰内容、崇拜方式、仪式形式,突出了这一新兴宗教在越南坚江省的地位和意义。
生命健康与宗教疗愈是当代比较关注的研究领域。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道教、佛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等均以爱护世人为圭臬,并通过宗教实践,为信众提供了独特的宗教疗愈方式。李玉珍的“当代灵验记中的台湾观音疗愈”一文,在观音信仰的「疗愈」(healing) 功能上,偏向处理身体苦难,而不同于医学上的治疗(cure) 意义,不限于医病还包含更广义的身心扶助脉络。认为原本佛教救苦扶难的最终目的,即在见证弘扬佛法,以达归信解脱;佛教对治的诊疗方式、效应、病因、处方赖其宗教解脱,不能以现代西方医学的逻辑评贬,反而可以显现当代观音信仰的特色。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下来的人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人类生存方式,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性。在东亚这个舞台上,各个民族文化都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单,是各个民族用生命和汗水演出的节目,没有谁好谁坏、谁高谁低的价值区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黎廷山、林汝达、陈沛锦、王希佳、聂雅婷等学者从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比较等角度阐释了东亚文化之间互通互促的景象。黎廷山在“宋明理学在越南后黎朝前期的传播及影响特征:以《大越史记全书》为考察中心”一文中,从宋明理学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及影响方面,通过考察《大越史记全书》及相关资料来研究其在大越(今越南) 后黎朝前期(1428-1527) 的情况,认为大越后黎朝前期的儒家倾向于接纳及运用宋明理学的思想来建国治民,宋明理学也因此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呈现出大越十五世纪的儒士们特别推崇道学,有谈论道学、以儒家经典为评人论事依据、刊刻及颁布儒家经书和限制佛教的四个特征;林汝达在“日本医书对中国神仙文化的受容”一文中指出,综观以《医心方》《本草和名》为代表的日本医书,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于中国神仙有关 亚文化中「医道不分」的文化传统;陈沛锦在“《易纬》中的医学思想研究”一文中,认为《易纬》广泛吸收了汉代的天文、历法、物候、医学等自然科学成果,其中医学思想主要体现于天人合一整体、取象与运数比类的易学象数思维模式、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经脉相对应的系统经脉学说等三个方面;王希佳的“马丁·布伯论犹太教与中国宗教”一文,从马丁·布伯对犹太教的核心论述、对包含儒释道在内的相关中国思想典籍及文学经典《聊斋志异》的评述,梳理布伯——这位“文明互鉴”的践行者,在多重视角下关注与探究中国宗教的要点及其经典诠释的两点启发;聂雅婷在“金花的秘密:荣格、道教与大巡思想”一文中认为,大巡思想面向有修炼的神秘成分,若按荣格来看,所谓修炼乃是个体化历程,而最终走向终极实体体现,因个体化不仅是种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人的内心体验。个体化是种螺旋型的历程,自性意象会隐约闪现出来,例如在梦中出现。该论文针对大巡思想与道教之间如何体现形上之道,以及如何展现人格面向进行了比较。
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东亚宗教研究》在宗教文化多样性的原则下,在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宗教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没有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也无所谓世界的文化,在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互补互动中呈现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诚邀学界同仁积极投身于东亚宗教文化研究,感受和体验心路历程。
草于延吉卧龙山脚下
李紅軍
《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