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SSN 3022-0335
- E-ISSN 3058-2105
综观以《医心方》《本草和名》为代表的日本医书,可以发现许多与中国神仙文化有关的内容。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医学和神仙文化同出一源,又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融摄、促进。日本医书在编纂过程中大量援引了中国传统医学著作的内容,也受容了其中的神仙文化。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东亚“医道不分”的文化特点。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探究,重新理解神仙信仰在东亚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Taking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Japanese medical books represented by Prescriptions from the Heart of Medicine (Ishinpō 醫心方) and Japanese Names of Medical Herbs (Honzō Wamyō 本草和名),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contents related to Chinese immortals wihin such texts. This is becau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mmortal culture share the same origin and promote each other throughout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Japanese medical books also embraced the immortal culture in lear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not distinguishing between medicine and immortality (医道不分),” which was commonplace in ancient East Asian cultur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exa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immortal culture in East Asian cultural exchanges by analyzing the immortal culture as it appears in Japanese medical books.
中国传统医学致力于追求"天人合一、调和致中"的至真之理,践行"仁心仁术、厚德济生"的至善之道,高度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国传统医学不仅关注人体疾病的疗愈,也关注心理健康和精神追求,试图解决人们的生死大事。按照《汉书·艺文志》的体例,上古医家的著述主要包括医方、经方、房中、神仙四种。东汉末年制度道教产生之后,道门一直重视医学,故有"十道九医"的说法。盖建民在《道教医学》中指出:"医道两家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道门出于宗教信仰和目的的需要,以医传教、借医弘道,不断援医入道;另一方面,传统医学也不断汲取、借鉴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和成就,许多医家也援仙入医。" (Gai 2001, 10) 因此,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中保留了许多反映神仙信仰的内容。
在东亚医学史上,中国对日本扮演着"师国"的角色。自神化时代开始,日本便持续接受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日本医者在惊叹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之时,也对医书中所勾勒的神仙逍遥长生的生命境界心生向往。平安时代(794--1192),日本开始以中国医学典籍为范例编撰日本医书。《本草和名》《医心方》等日本医学的奠基之作就是这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中都保留了许多和神仙文化有关的内容,延续了中国古代医书中"医道融合"的编撰特点。
《本草和名》为现存日本最早的药学著作,由大医博士深江辅仁(生卒不详) 奉敕编撰于公元918年。现今流通于世的《本草和名》为江户时期著名汉学家、医学家丹波元简(1755--1810) 的校勘本。丹波元简于日本宽政8年(1796)为《本草和名》作序,其中有这样描述:
国朝医政,因李唐之制。太医博士,掌教诸生,其一为本草,置园种栽,设使采收。又敕深江辅仁,令撰和名书。先王好生仁民之政,可谓备矣。中叶兵燹,百氏散亡,斯书亦随之失传,罕并其目而识者。简箕裘业医,叨侍值内班。偶于秘府书中,见钞本《本草和名》二卷。因请誊录以藏,初未知何人撰,既而检其体例,全依唐苏敬《新修》之编次,增以诸家食经。他所征引,多隋唐以上逸书,方言异称,层见叠出,有唐慎微、李时珍所不收者焉...(Fukae 1926, 1--8)
大宝元年(701),日本以唐律为蓝本成立《大宝律令》,模仿隋唐设立中务省内药司、宫内省典药寮。官职细分为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药园士等,要求学习《黄帝内经》《甲乙经》《新修本草》等中国医典。此即丹波元简序言所说"国朝医政,因李唐之制"。根据丹波元简所说,《本草和名》体例"依唐苏敬《新修》之编次,增以诸家食经。"这里所提到的是唐代医学家苏敬(599--674) 主持编撰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官方组织编制的本草文献。而究其体例和内容,则可以追溯至中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根据本草文献学家尚志钧先生的研究:现行单行本《本草经》包含两大内容,一是治病内容,二是延年神仙内容。在全书 365 味药物中,有160味提到久服不饥、轻身延年不老、神仙。(Shang 1994, 20) 著名道士陶弘景在整理校注《神农本草经》时,也保留了神仙信仰的内容。他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做了说明:"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詺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三卷。"(Tao 1994, 3) 此外,陶弘景还强调:"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转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不以药导为先。"(Tao 1994, 27) 可见在古代的东亚社会,药物的分类和用途并非纯粹医家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长生成仙的宗教信仰而服务。《本草和名》也受到这种叙事方式的影响。
在《本草和名》起首所列的引书目录中,就有和《抱朴子内篇》《神仙服饵》一类反映神仙信仰的书籍。而在《本草和名》正文中有许多药材的名称出自道教炼丹术。比如,书中在介绍"雄黄"和"雌黄"时收录了《丹口诀》中对它们的命名。二者分别对应是"丹山日魂"和"玄台月华"。(Fukae 1926, 6) 从明代修编的《正统道藏》中可以找到至少五处与此相同的用法。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之一的《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内《太上八景四蕊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中就有相关内容:
第一、绛陵朱儿七斤。口诀是丹砂,巴越之精明上者。第二、丹山日魂四斤。口诀是雄黄,取精鲜色好,洞明上者。第三、玄台月华三斤。口诀是雌黄,不用青色。第四、青腰玉女五斤。口诀是空青。第五、灵华沉腴三斤。口诀是熏陆香。第六、北帝玄珠一斤。口诀是消石......(The Daoist Canon 1988, vol.34, 34)
除了源自道教丹道的特殊用语外,《本草和名》中还有一些药材的名称直接与神仙人物有关。比如卷三中的"天门冬",书中描写其"一名仙人粮,甘始名之,出《大清经》......一名仙粮,出《神仙服饵方》,甘始公名之。"(Fukae 1926, 12) "甘始"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羽化冲举的仙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对其有专门记载:
甘始。甘始者,太原人也。善行气,不饮食。又服天门冬,行房中之事,依容成玄素之法,更演益之为一卷,用之甚有近效,治病不用针灸汤药。在世百余岁,乃入王屋山仙去也。(The Daoist Canon 1988, vol.5, 174)
《本草和名》中的中国神仙文化主要集中在对"仙药"的重视上。然而中国传统医学中神仙文化涉及的内容还非常丰富。《医心方》中能看到更多的相关内容。以下对其展开分析。
《医心方》是目前可知日本最早的医学百科类著作,成书于公元984年,作者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汉学家、医学家丹波康赖。于《医心方》中,丹波赖康选取了以隋唐时期为主的二百余种中国医学典籍,择其精要,汇编成三十卷。
丹波康赖自诩为东汉灵帝的后代,祖上因战乱渡日避难。为表达对中华文化的归属,康赖以汉文著述全文,保留了中国医典的原貌。同时,丹波康赖选取了大量医书中有关神仙文化的内容,用以存续自己的信仰。《医心方》中的神仙信仰,其内容广大,可以说涵盖了一个人的从生到死和日用行常。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丹波康赖在《医心方》说明医术的学习要诉诸于信仰。在正文起首部分,丹波康赖引用了孙思邈《千金方》中"论大医精诚第二"的内容:"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Tanba 1996, 1) "神授"顾名思义指的是神仙所传授。《医心方》中收入的许多种药方都冠以神仙之名。比如卷十九中所记载的《服红雪方第十七》,其中引用了《服石论》中的记载:"八仙云:绛雪疗诸百病。八公所授淮南王绛雪方者即此是也。公曰:子得此方,当不夭不暴,神妙无比。"(Tanba 1996, 465) 又如卷十九中《服金液丹方第十四》中记载有一种药方名为"金液华神丹",同样出自《服石论》。其说明:"金液华神丹无慎忌,疗万病。金液华神丹本是太上真人九元子之秘方,此药所合,非俗人所知。"(Tanba 1996, 796)
第二,除了医术的学习之外,丹波康赖认为治疗的实施也需要求助于神灵。病患在服药时可以通过存想、诵咒,确保效如桴鼓,覆杯而愈。《医心方》中引《服石论》言:"凡服药之本,必须命其病者正意深信,不得于中持疑更怀他念。但想其药入口消病,状如沸汤之泼冰雪,若此,信者无不立愈。"(Tanba 1996, 110) 中国传统医学中诸如针灸、砭石一类的治疗的方式,要求医者对天时、地理、病患身心情况的把握非常精准,否则就容易刺伤,产生副作用。因此医者在治疗之前,往往通过咒术、祈祷、请神等方式,希望能获得神仙的护持,以保证功效的发挥。《医心方》中也搜集了许多这样的内容。现举第二卷中的两个咒语:
《虾蟆经》云:灸时咒曰:天师天医,愿我守来治百病,我当针灸疾病。不治神明恶毒、鬼神精毒、风冷克毒、饮食菜毒、百气万毒,速自消灭。急急如律令。(Tanba 1996, 122)
又咒云:赫同赫同,日出于东。 左王后,西王母。前朱雀,后玄武。厝鼓织女,使我灸汝。卢医扁鹊,即令有之。疾病速志,急急如律令。凡治病之时,诵咒三遍,然后针灸之。(Tanba 1996, 123)
引文的咒语中,除了出现西王母和朱雀、玄武这样中华传统神话形象之外,也出现了历史人物扁鹊。反映作者将名医扁鹊也奉为神仙,并认为他能保佑治疗顺利进行。丹波康赖在《医心方》中收录有不少类似的咒语。他此举的用心在于构建一个有诸多神仙陪伴的平安世界。这样的世界观除了能给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之外,更要求医者面对病人要态度认真,不得草率,否则将会受到天地神明的惩罚。
第三、丹波康赖收录许多护养有关的内容。比如卷二十三中《子母秘箓》的"产妇借地法",其文如下:
体玄子法,为产妇借地百无所忌。借地文:东借十步、西借十步、南借十步、北借十步、上借十步、下借十步,壁方之中,三十余步。产妇借地,恐有秽污。或有东海神王,或有西海神王,或有南海神王,或有北海神王,或有日游将军。白虎夫人,横去十丈。轩辕招摇,举高十丈。天狗地轴,入地十丈。急急如律令。(Tanba 1996, 903)
在古代,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女子生产时常常出现各种危险。因此丹波康赖希望藉助中国道教的咒术,沟通四方神灵,以保护母子平安。丹波康赖不仅关注生产怀胎这样特殊的行为,还关注与日常生活中的养护。《医心方》的第二十七卷名为"养生",其中不乏有对神仙可学的论述。比如,丹波康赖在该卷开篇就引用了《河上公章句》第六章有关"谷神"的论述,说明"人能养神则不死也"。(Tanba 1996, 1106) 此外,他引用了《嵇康养生论》《抱朴子》中的相关论述,说明:"至于道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Tanba 1996, 1104) 丹波康赖相信:人们通过日常的养护和修炼,不仅能延年益寿,甚至能长生不死。因此他在书中记载有许多导引、按摩、存思、房中等具体修炼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也是被后世医家所重点关注并实践的。
通过《和名本草》和《医心方》中的案例可以说明,日本医学典籍在草创时吸收了许多中国神仙信仰的内容。在古代的东亚文化中,医术除了救济他人,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道术,包含存思、导引、丹道等内容;除了治疗疾病,药物也是为了成仙而服食的,故称"仙药"。这些和长生信仰实践有关内容被时常被日本医者所关注并记载在医学作品中。以下通过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说明。
"仙药"是医书中最直观反映神仙信仰的内容,它寄托着先民对大自然的感恩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古代东亚医学界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书写传统。日本第一部茶经《吃茶养生记》也延续了对"仙药"的重视。
《吃茶养生记》的作者是日本临济宗开祖荣西(1141--1215),他将中国茶道引入日本,并将茶视为"仙药"。在《吃茶养生记序》中,荣西强调:"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亦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不可不摘也。"(Miyoan 1214, Vol.1, 1)
接着,他在正文中引用相关中国文献,说明其"仙"之属性。他在"明茶功效"一节中说明:
《壶居士食志》曰:茶,久服羽化,与韭同食,令人身重。陶弘景《新录》曰:吃茶轻身换骨......《天台山记》曰:茶久服生羽翼......《本草拾遗》云:上汤除疫。贵哉茶乎,上通神灵诸天境界,下资人伦。诸药各治一病,唯茶能治万病而已。(Miyoan 1214, Vol.1, 1--7)
荣西认为茶不仅可以治万病,更能脱胎换骨,乃至通达仙域。荣西指出现世中有一些疾病,唯有通过"仙药"才能医治。在《吃茶养生记》下卷《遣除鬼魅门》中,荣西指出:"近年之病相是也,其相非寒非热,非地水非或风,是故近医多谬矣。"(Miyoan 1214, Vol.2, 1)
这些病包括饮水病、中风病和不食病,荣西以为三种病的起因是冷气与鬼魅的影响,其言:"已上三种病,皆发于冷气,治方是同。末代多是鬼魅所着,故用桑耳。桑下鬼类不来,又仙药上首也勿疑。"(Miyoan 1214, Vol.2, 2)针对这类一般医学难解的疾病,荣西认为要使用作为仙药的桑。他在文中说明:
医书云:桑,水气,脚气、肺气、风气、痈气、遍体风痒干燥、四肢拘挛、上气、眼晕、咳嗽、口干等病皆治之。常服消食利小便,轻身,聪明耳目。仙经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就中饮水、不食、中风最秘要也。(Miyoan 1214, Vol.2, 5)
于文中,荣西为了说明桑的功效广征博引中国典籍。其中不仅有一般医书,也包含了"仙经"。荣西将以桑治病的具体方法视为"仙术"。他列举了"服桑木法",介绍了使用方法:"锯截屑细以五指撮之投美酒饮,能治女人血气,腹中万病无不悉瘥。常服则得长寿无病,是仙术也不可不信。"(Miyoan 1214, Vol.2, 5)书中还记载有"服桑叶法"。具体内容为:"四月初采,阴干。九月十月之交,三分之二,已落一分,残枝复采阴干。夏叶冬叶等分,以秤计之。抹如茶法服之,腹中无疾病,身心轻利,是仙术也。"(Miyoan 1214, Vol.2, 5)相比于复杂难寻的药材和深奥玄妙的内炼术,荣西此处所列举的"仙术"去神秘化且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五脏对应五行,内感五气,外应五岳。五脏之间机能的动态平衡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对五脏失衡的情况,古代医学家们尝试通过服食草药进行调理。对"仙药"的宣说,其实也是一种向普通百姓普及医学知识的手段。除了服药调理外,中国道家修行者中还传承有自己独特的修养方式------存想。这也是日本医学家特别关注的内容。
存想指的是想象体内外诸神、诸景,又称存思(Hu 1996 576)。基于天人同构的思想,道家认为人体和大自然中都有各种各样的神明,通过存思这些神明,能够使他们安住在人身体内。存想不仅是古人祛病延年的方便法门,也是追求长生成仙的重要手段。在《太平经》《黄庭经》《上清大洞真经》等道书中对这方面内容有十分细致的描述。存思的意向丰富多样,其中"五藏神"(或"五脏神")十分常见。比如《太平经》中介绍了一种"以乐却灾法"其文如下:
夫人神乃生内,反游于外,游不以时,还为身害,即能追之以还,自治不败也。追之如何。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气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藏象,下有十乡,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神且来救助之,万疾皆愈。(Wang 2014,14)
在引文中,作者认为通过存想"五藏神"的形象,能够感通大自然消除疾病。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医书中也不乏存想身神的内容。这些内容也没有被日本医学家所忽略。《医心方》中就记载有不少相关论述,试看卷第二十七《养生·谷神第二》中的一条记载:
《延寿赤书》云:三魂名:爽灵、胎光、幽精。七魄神名:尸苟、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已上名夜半五更诵两遍,魂魄不离形神也。五脏神名:心神赤子字朱灵,肺神诰华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肾神玄字育婴,脾神常在字魂庭。
以上神名,日别诵之,神不离形也。(Tanba 1996, 1107)
在引文中,作者认为通过存想"五藏神"的形象,能够感通大自然消除疾病。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医书中也不乏存想身神的内容。这些内容也没有被日本医学家所忽略。《医心方》中就记载有不少相关论述,试看卷第二十七《养生·谷神第二》中的一条记载:
《延寿赤书》云:三魂名:爽灵、胎光、幽精。七魄神名:尸苟、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已上名夜半五更诵两遍,魂魄不离形神也。五脏神名:心神赤子字朱灵,肺神诰华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肾神玄字育婴,脾神常在字魂庭。 以上神名,日别诵之,神不离形也。(Tanba 1996, 1107)
可见在《医心方》成书的时代,存想"五藏神"的养生实践就受到了日本医学界的关注。为了方便存思,道书中对"五脏神"的姓名、模样,以及对应脏器的形象、颜色、大小、位置乃至功能等都有十分详细的描述。比如《修真十书·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中有关"心藏图"的描述:
心火宫也,居肺下肝上,对鸠尾下一寸。色如缟映绛,形如莲花未开之状......重十二两,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在形为脉,出于中冲。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且心为诸藏之主,明运用生,是以心藏神亦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监饮四方,亦号五神君,亦号太尉公。(The Daoist Canon 1988, vol.4, 837)
在科学未发达的古代,这些道书无疑让海内外医者大开眼界,是帮助他们理解复杂人体构造和运转机能的天书。日本学者也热衷于体悟其中奥秘。《耆婆五脏经》就反映了这样一种文化活动。《耆婆五脏经》分为两卷,从介绍五脏的特性出发,摘取诸说,引入针灸、本草、道教内景图、密教胎藏思想等内容。该书约成书于室町时代初期,作者不详,学界一般认为为密教医僧。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耆婆五脏经》是清末杨守敬(1839--1915)从日本带回的抄本。根据书末题记,该抄本原为江户末期医学家小岛尚质(1797--1849)所藏。本文所使用的版本为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天保7年(1837)写本。
《耆婆五脏经》中征引有署名"黄庭秘图序"的一段文字,描述了人体的五藏四肢百骸的形成过程。其言:"夫天主阳,食人以五气。地主阴,食人以五味。相感结为五脏之气,散入四部,分为十二部也、三百六十关节,(引)为筋脉、津液、血髓,蕴成六腑、三焦、十二经,通为九窍五脏也。"(Jivaka gozoukei 1837, 21) 对照文字可发现,《耆婆五脏经》所引的"黄庭秘图"即是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胡愔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15。可以推测《耆婆五脏经》的作者仔细研究了《黄庭经》等道教经典。文后作者绘制的一幅内景图便能左证这一点(如图一)。图后附文字说明如下:
夫人者禀天地而没胎,凭父母精血而成孕,案本五行而成五脏,以六律而蕰六府。自成胎至五月遂,脏府各有三魂七魄九虫也,类来附其身。令世医师难辨古贤之遗术,浅识乱量治疗无验以致病人形灭。午且案国令奥捡作诸书成一轴,先图"烟罗子"之形像,列三魂七魄三尸神之名及九虫之像类,仍图五藏神形。(Jivaka gozoukei 1837, 24–25)
引文中说到的"烟罗子",即指五代道士"烟萝子"。《王屋山志》云:"燕真人,号烟萝子,王屋里人。晋天福间,得烟霞养道之诀,宅边井里得灵异人参,举家食之,遂获上升。"(Chen 1980, vol.2, 284) 他绘制于于公元944年以前的《内经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人体解剖图,为后世解剖图的蓝本。其内容与现代解剖学大致吻合,是中国解剖史上的一大成就。明代《正统道藏》中《修真十书·杂著快捷方式》卷十八就收录有六幅相关作品,依次题为"烟萝子首部图""烟萝子朝真图""内境左侧之图""内境右侧之图"、"内境正面之图""内境背面之图"。现举一幅可见一斑(如图二)。(The Daoist Canon 1988, vol.4, 690)
《耆婆五脏经》中的内景图和《修真十书》中的六幅图不尽相同。《耆婆五脏经》画面中多出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列于人的前后左右,人的头部前也有"眼为日月"等说明,人的身体中心、肝、脾等处皆有较为抽象的小人模样,象征着人体内的神真。根据作者说言"先图烟罗子之形像,列三魂七魄三尸神之名及九虫之像类,仍图五藏神形"可以推断,作者应该是在《修真十书》中人体内境图的基础上,加上了"五藏神"等各种身体中神明的形象。这样内景图很有可能是为了修炼而绘制的。在唐代道士梁丘子所撰《黄庭内景玉经注》就说明:"仙经日:存五脏之气,变为五色云,常在顶上,覆荫一身,日居于前,月居于后,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即去邪长生之道也。"(The Daoist Canon 1988, vol.6, 656) 经文中所构建的存思意向与《耆婆五脏经》中的内景图基本相符,如此可以推测《耆婆五脏经》的作者应该进行了相关的修炼。在日本医学史上,确实有留名的医学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神仙信仰,并积极实践多种道教修炼的方法。江户医学家大久保道古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以下从他所编撰的《古今导引集》中进行分析。
《古今导引集》成书于日本江户时代宝永四年(1707)。该书用汉文著成,在序言中大久保道古自称:"如予一介嫩夫,为人性僻,偏耽导养之术,孜孜汲汲,寤寐思念,投生于方技,碎心于诊候,专修熟练。爰有年,恨乎无真师,不得其要。"(Ookubo 1707, 3–4) 大久保道古对"导养之术"格外向往,并致力学习方技诊候,但因为没有遇到适合的老师所以不得要旨。之后,作者到长崎求学于"澄相公"。书中记载:
游于肥之长崎,谒澄相公先生。澄公者,异域之明医,世业大方,博识强记,乔疗绝伦,航海来于本邦,复千载之一遇耳。先生语云:"我家藏按乔之术,轩岐越人之旧法也。知之者鲜矣。珍之秘之,弗敢传焉。今也附属汝。"(Ookubo 1707, 4 )
根据大久保道古的描述,澄相公为"异域之明医",经由航海来到"本邦",即日本。澄相公将自己家传的"按乔之术"传授给了大久保道古。此后,他依照澄相公所传的"按乔之术"进行实践,并收徒传道,并根据自己所学著成《古今导引集》。(Lin and Lin 2023, 129–135) 对于《古今导引集》的内容,大久保道古的门人宫胁仲策在跋语做出了概括:
此书初释藏府、经络、骨肉之要,黄帝岐伯之旨,俞跗扁鹊之技,视垣一方,爪幕浣肠之事。中明肠胃之扱,藕丝之捌,邪骨膏肉之貌,行气炼精,治未病救已病,肉结而闭筋之义。终诊腹脉胃气,肾间之动,察五藏六府之证。延年却老之术,导养除病之法,具以述焉。(Ookubo 1707, 83)
从引文中可以知道,《古籍导引集》中包含了一整套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的诊断、治疗、护养的方法。因此,该书也一直被当成一种医学理论著作,例如石原保秀在《东洋医学通史》中将其定性为按摩之书。实际上,书中也体现了作者的神仙信仰。以下从三点进行说明。
第一,大久保道古认为养生的最终目的是成仙。经过长期研读医书并付诸实践,大久保道古认为按摩导引可以使人气机通畅,从而为成仙打下身体基础。他以为:"若有谷气不滞人,必能长寿,虽未能得仙,而度三五百岁,动作不衰者。"(Ookubo 1707, 20) 大久保道古相信,在消除身体的疾病之后,人们便可以通过道教修炼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他说:"颐养之人,亦如斯,超数百岁而不衰,是神术之功也。矧炼金丹服大药,则跻于仙域,岂其间然乎。"(Ookubo 1707, 72)
第二、大久保道古相信中日两国不乏得道成仙的人存在。他阅读了中国神仙传和日本民俗中有关仙人的描述,深信不疑。他在《古今导引集》中说道:
所传于异域,得神仙或得长寿之人,多而不可枚举。本朝大倭姬、武内氏、浦岛氏等,非得道之人,安能长生。恨矣,未闻其遗法。又在山民寿百八九十岁,若二百余岁者,深谷之间,盖闻烧生找焫之所使然也。焫而得长生,不可诬也。有近世林氏某百五十余岁而壮健,其性恢宽,不拘小节,不屈不挠,不忧劳,憺泊常足,养气而长生者也。(Ookubo 1707, 83)
引文所说的"异域",指的就是中国大陆。江户时期,以《有象列仙传》为代表中国神仙传记已经在日本流传开来。大久保道古由此对照日本的民间信仰,认为日本传说中长生之人就是得道成仙的人。他还以列举了在山民、林氏两个近世获得长寿的案例,说明道教长生理论是经得起现实检验的。
三、大久保道古积极进行道教修炼。为了自己的神仙信仰追求,他大量阅读医书,并从中挖掘于神仙术相关的内容。比如,在《古今导引集》中,作者记载了以下内容:
《病源候论·导引法》云:一足一蹹地,一手向后,长舒努之,一手捉涌泉,急挽,足努手挽,一时极势,左右易,俱二七,治上下偏风,阴气不和。又云:仙经治百病之道:叩齿二七过,輙咽气二七过,如三百通,乃止,为之二十日。邪气悉去,面体光泽......又云:从膝以下有病,当思齐下有赤光,内外连没身也。从膝以上至腰有病,当思脾黄光。从腰以上至头有病,当思心内赤光。病在皮肤寒热者,当思肝内青绿光。皆当思其光内外连而没己身,闭气收光以照之,此消疾却邪甚验。笃信精思行之,病无不愈。(Ookubo 1707, 32–34)
医书是大久道古接触道家修炼术的重要来源,该段文字就是他对隋代医学家巢元方所撰《诸病源候论》的援引。内容中包含有导引、咽津和存思等内容。大久保道古根据这些描述,结合师父"澄相公"所传授,进行了修炼实践。在《古今导引集》序言中,作者阐述了自己的学习过程:"造次颠沛无怠。琢磨研究入神,或栖千仞之危岩,或坐咫尺之怪窟。长斋久洁,服霞尝露,自空肠胃。而探藏府形象。"(Ookubo 1707, 19–20) 其中"长斋久洁,服霞尝露,自空肠胃"与道教中沐浴斋戒、服气断谷的修炼模式相吻合;"探藏府形象"也符合道教中内观藏府的独特修道体验。道教经典中有关内观脏腑的描述如《正统道藏》所收《丹经极论》中描述:"五脏清冻,闭目内观,藏府历历如照烛,渐次有万道金光透体也。"(The Daoist Canon 1988, vol.4, 345) 又如《上清黄庭内景经》解释内景时说:"内象谕,即血肉、筋骨、藏府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The Daoist Canon 1988, vol.6, 515) 在《古今导引集》中,大久保道古用"或栖千仞之危岩,或坐咫尺之怪窟"描述自己内观的奇妙景象。可见,大久保道古确实进行了追求长生成仙的宗教实践。
综上所述,日本医者积极接受并实践了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神仙信仰活动,可见这些神仙信仰必然有其时代价值。本文认为其价值至少可以有以下四点。
第一,神仙信仰体现了对东亚汉字文化圈的认同。除了对黄帝和神农的崇拜之外,后世医者把"葛洪""孙思邈""张仲景"等在历史上为传统医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医学家尊为"医仙"。在求学、治疗、康复的过程中,病人和患者时常祈祷、诵咒请求这些"医仙"冥冥中的帮助。这样一种书写方式,刨去神秘色彩之外,反映的是一种对前人知识成果的尊重。还有一些药方冠以神仙之名,比如上文提到的八公所授淮南王的绛雪方。这样的叙事其实是一种对淮南文化乃至上古文化的追溯,告诉后人东亚的医药学是代代相传没有间断的。除此之外,召请神仙的秘咒和口诀相比于一般医术有着更加严格的传承要求,要想灵验必然不能妄自改变其原貌。因此这些内容往往在历史发展中能够保存原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仙信仰也是对东亚文化连续性的一种保护。
第二,神仙信仰和具体的医疗手段一起,构成一套人文医疗体系。从治疗未开始前,冠以"仙药""仙方""仙术"的治疗方案,就给了病者积极的心理暗示,打破病人因为长期疾病、丧失信心而执著的"病相"。在疾病治疗开始时,医患双方通过存思、祈祷、咒术等方式,缓解双方的紧张情绪,并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神仙信仰的内容构建了一个神真护佑,天道循环,因果不爽的平安世界。这使得病人的内心有所依靠,能激发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适当颐养,行善积德,必定能获得健康长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仙信仰也起到了传播养生文化的作用。
第三,神仙信仰起到了社会教化作用。《河图纪命符》言:"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Tanba 1996, 1086) 该句话被康赖收录于《医心方》第二十六卷中,反映了康赖所认同的中国人民的价值观:除了人为医疗层面的问题之外,一个人长命健康更多是神灵在掌管,故而人要谨慎因"犯罪"而被伤害生命。葛洪《抱朴子》言:"养生不伤而已。""伤"除了指对自己过度的损耗,更多指损伤他人他物。丹波康赖在卷二十七《养生》章中,引用了《抱朴子》当中的大段论述,说明诸如"侵克贤者,诛降戮服,谤讷仙圣,伤残道士,弹射飞鸟,刳胎破卵,春夏獠猎,骂詈神灵,教人为恶,蔽人之善,减人自益,危人自安"(Tanba 1996, 1123) 等行为,皆属于罪过。天地司过之神会按人所犯罪过的大小剥夺他的寿命,并殃及子孙。
第四、神仙信仰保证了医者的从业素养。《千金方》中对医者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书中说: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The Daoist Canon 1988, vol.26, 26)
该段文字被《医心方》收录在卷首。丹波康赖希望"大医精诚"成为每一个医者必须知晓的常识。在日本第一部和文医学百科全书《顿医钞》中,作者梶原性全(1266--1377)也将《千金方》的这段文字翻译成为日文,供给后世学者学习。在翻译过程中,作者还在"老君曰"之前加上了一句话:"如此贼医者,现世蒙诸天善神之冥罚,后世遁于无间大地狱。日语为:"是則毉人ノ膏肓、人中ノ巨賊也。如此賊醫者、現世ニハ諸天善神ノ冥罰ヲ蒙リ、後世ニハ無間大地獄ノ苦ヲ遁ンヤ。老君云、人陽德ヲ行ハ人是ヲ酬、人陰惡ヲ行ハ鬼神是ニ酬。"(Kajiwara 1302 , vol.45, 55) 可见这样一种世界观,告诫后世医者对学习和治疗永远要抱有一种慎重的态度。若是草率治疗,无异于杀人害命,将要受到下地狱的果报。反之,只要医者以怀着大爱情怀、服务态度和慈济精神,持之以恒,勤加努力,必然会在冥冥中感通于天地神明,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医学的精要。从这个意义上看,神仙信仰也是对医者的一种鼓励。
神仙信仰伴随中国传统医学传播至日本,是医学和宗教在东亚地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实态。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有助于梳理出东亚文化交流互鉴的一般规律,也可以为新时代东亚传统医学的存续和发展提供一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