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SSN 3022-0335
- E-ISSN 3058-2105
《易緯》是漢代儒者解釋《易經》的著作,主體部分成書西漢董仲舒至東漢漢章帝主持的白虎觀會議這段時期,其主要思想依舊是於“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中探索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易緯》廣泛吸收了漢代的天文、歷法、物候、醫學等自然科學成果,其中醫學思想主要體現於以下三個方面:一、 天人合一整體觀;二、取象與運數比類的易學象數思維模式;三、二十四節氣與人體經脈相對應的系統經脈學說。
Yi Wei is a work composed by Han Dynasty Confucian scholars that explains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Occasion”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Yi Wei extensively catalogues achievements in natural sciences such as astronomy, calendar, phenology, and medicine which occured during the Han Dynasty.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on the medical thought contained in Yi Wei from three aspects: the holistic view of the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thinking mode of symbol-numerology, and the theory of meridians in the twelve-meridian system.
硕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学专业,导师张其成,研究方向:汉代象数易学与中医哲学;
博士就读四川大学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国哲学专业,导师詹石窗,研究方向:易学哲学、生命哲学、医学哲学;
《易緯》是漢代儒者解釋《易經》的著作,主體部分成書西漢董仲舒至東漢漢章帝主持的白虎觀會議這段時期,現存八篇:《易緯•乾鑿度》、《易緯•通卦驗》、《易緯•乾坤鑿度》、《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易緯•乾元序制記》、《易緯•辨終備》、《易緯•是類謀》。作為羽翼經學的緯書之一,其主要思想依舊是於"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中探索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繫。
《易緯》廣泛吸收了漢代的天文、歴法、物候、醫學等自然科學成果。在這個體繫中,人體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其功能、德性、行為及安恙與整個自然世界緊密相連,再次凸顯人體在世界萬物中的地位。此時身體不再是人體器官的簡單合體,而是活生生整體宇宙的顯現。《易緯》對於人體疾病發生與防治的論述,對於我們今天防病治病仍有重要意義。Lin 2022, 110-115 其中醫學思想主要體現於以下三個方面:一、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天人合一整體觀;二、取象比類與運數比類的象數思維模式;三、二十四節氣與人體經脈相對應的繫統經脈學說。
先秦本體論哲學原本是宇宙生成論和本體論合一的,也是有無混一、體用不二的。Liu 2012, 63-69 《易緯》的宇宙演化論和本體論承接先秦哲學,皆認為宇宙天地萬物最初的本源是"氣",通過天地大宇宙一氣的周流運行變化,生命小宇宙得以形成。在《易緯•乾鑿度》中,明確指出:
昔者聖人因陰陽定消息,立乾坤以統天地也。有形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聚而未離,故曰混沌。混沌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畔。Lin 2002, 81
由上可知,天地未分之前,謂之"太易",隨後經由"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混沌---天地---萬物"這一從無形到有形的五氣漸變過程產生了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先天四太是道家對天地萬物誕生的一種認識論,包含太易、太初、太始、太素4個階段。太極是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氣不可見但卻客觀存在。太易以信息態形式存在,是古代哲學上的最高本源力;太初以能量態存在,能量之中包含信息,故太易之神與太初之氣相輔相成。太初、太始、太素雖為氣、形、質的階段,但卻仍屬渾淪未分狀態,渾淪即陰陽之氣。Zhao et al 2021, 120-123
與之相應,《素問•天元紀大論》Guo and Wu Shiji 1992,377提出"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佈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的元氣宇宙論,亦認為生命從"太虛之氣"而來,是一個從宇宙無形元氣-五運-九星-七曜到生命有形陰陽-剛柔-寒暑生化漸變的發展過程。
氣之體"太極"經由陰陽之氣的分化,形成了天地之間周流不息的"五氣",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在先秦哲學中,氣論哲學還被用來為人類道德倫理提供必要的理論解釋,成為一切人類道德、社會倫理的價值基礎,併錶現出許多社會功用,從而對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等諸多方面產生巨大影響。《易緯》氣論哲學完全繼承、發展了這一理論傳統。Hu 2009, 56-63 《易緯》的作者不僅認為"五氣"是生命生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賦予了其"五常"的價值屬性。《易緯•乾鑿度》卷上指出:
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夫萬物始出於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體之道也,故東方為仁。成於離。離,南方之卦也,陽得正於上,陰得正於下,尊卑之象定,禮之序也,故南方為禮。入於兌。兌,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物得其宜,義之理也,故西方為義。漸於坎。坎,北方之卦也,陰氣形盛,陽氣含閉,信之類也,故北方為信。夫四方之義,皆統於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維,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決也,故中央為智。故道興於仁,立於禮,理於義,定於信,成於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也。Lin 2002,80
由此得知,在《易緯》的作者看來,宇宙本體之道"興於仁,立於禮,理於義,定於信,成於智",本身即具有絕對的善蘊含其中,併將之人格化為人類社會的道德法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與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均遵循此一"五氣---五常"的天道運行法則,天地四時春夏秋冬的寒暑交替即人類社會仁義禮智的道德律令。
人道即天道的全面展開與體現所在,東漢鄭玄在註解中亦言:"人象乾德而生者"。Tian et al 2008,449 故而自然界"五氣"內化於人,則成為仁義禮智信的"五常"生命德性。《乾鑿度》以乾為綱,以此度量儒家倫理在周易中的脈絡,力求證明儒家倫理源於華夏文明和精神的源頭---易。Duan 2017, 82-88 此處即以卦氣說中的震離兌坎四正卦與中央配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倫理道德,併以"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來形容此一亙古不易之道。
《易緯》言卦氣以配屬仁義禮智信"五常"的目的是為了正人倫明王道,以說明一年氣候的變化、九宮數理方位的變化皆體現了人倫王道。Zhang 2000, 66-71, 81 正如東漢醫家張仲景於《傷寒論·序》Zhang 2017, 3中言:"夫天佈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人稟五常,以有五藏"這一五常(仁義禮智信)---五藏(肝心脾肺腎)的生命認知模式與上述所言《易緯》中的生命觀不謀而合,皆認為"五常"為生命"五藏"與生俱來的德性,是天道之於人道的體現所在。
從成書年代來分析,《易緯》要早於《傷寒論》,東漢張仲景作為醫家,對生命"五氣-五藏-五常"認知模式的思想觀念許亦受啟發於此。現代研究以五藏的功能性質和執行結構為線索,以太陽和地球授時因子為重要參考,梳理《時間藥理學與時間治療學》等時間生物學的實驗結果和觀察資料可知,五藏功能節律的啟動結構是下丘腦視交叉上核,反相結構主要是鬆果體,協動結構主要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下丘腦—垂體—性腺軸。除了執行結構,人體還存在大量觀察指標證明五藏功能的節律性。啟動結構使五藏功能的節律相位比太陽授時因子延遲1/8周期,反相結構使五藏功能的節律相位比啟動結構延遲1/2周期,協動結構使脾、肺、腎、肝、心五藏功能的節律相位依次分佈於15:00(立秋)、21:00(立冬)、3:00(立春)、9:00(立夏)、15:00(立秋),與四季的氣候特點濕、燥、寒、風、熱完全對應。Zhang et al. 2021, 2219-2223
《易緯》遵循"物感以動,類相應也"的原則,認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有著共通的法則,即天地人三才之道。《易緯•乾鑿度》卷上言:
《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爻之变,阳爻者,制于天也;阴爻者,系于地也。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下者順從。正形於人則道德立而尊卑定矣。Lin 2002, 86
此處,天地人三才之道體現為:陰陽---柔剛---仁義,正如《周易·說卦傳》所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剛與柔;立人之道,曰仁與義"。Ji 2000, 375 《易緯•乾鑿度》卷下亦言:"夫天道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體成。"Lin 2002, 112
朱伯崑先生說:"《乾鑿度》,從易學史上看,可以說是漢易的'繫辭傳',即漢代易學通論。Ren 2014, 457-488"從上文所分析內容來看,《易緯·乾鑿度》確以其天人合一的生命觀構建了一幅和諧美滿的天地人三才相與為一的融匯自然與人文一體的和諧宇宙生成發展圖式,充分體現了漢代大一統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宇宙生命的認知思維方式。
《乾鑿度》充分汲取了儒家的思想資源,立足於宇宙大背景,對社會人生進行觀照,體現出一種"本天道以立人道,法天道以開人文"的學術情懷。Zhang 2002, 60-65正如《禮記•中庸》所言:"萬物併育而不相害,道併行而不相悖",Lu 2011, 208 如此,生命才得以剛健篤實,日新其德並生生不已的永續發展。
《易緯•是類謀》中採取了"觀象立法"的方式闡述三才之道,即"乾建度,坤拒謀,人育治,八卦交通以闿舒",Lin 2002, 232認為人可以"上參天地,下化萬物",從而更好地實現其天人一貫道德的生命價值理想。
《易緯•稽覽圖》中以"象者,氣也。象氣起而太陽強而明者,陽覺寤其危悖辱異......赤之色煇煇也。赤不過為疾病,其色明者,無能也",Lin 2002, 154通過觀察太陽顏色的變化來闡述人體疾病發生的原因。這種以天人感應為前提來認知生命的"象-氣"思維方式反映了人們對生命認識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儘管具有早期經驗自然科學的特點,然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理解,中醫象思維是在原信念活躍化下,序列規定性的連續性意識流,其意嚮作用統一性的意義指嚮意嚮對象的純粹本質。意嚮性認知結構中流變的意嚮對象使象思維概念化客體難以明確。象思維意嚮性的客體化行為屬於基本的認識觀,併具有自身的方法論及思維特點。Yan and Wang 2017, 14-16, 73古人天地人三才一體觀的認知思維模式為其提供了天道先驗的理論原型,是"推天道以明醫道"的具體體現。
《易緯•乾鑿度》指出:
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物有始、有壯、有究,故三畫而成乾,乾坤相併俱生。物有陰陽,因而重之,故六畫而成卦。Lin 2002, 82
聯繫鄭玄 "註"可知,其形上的生成結構及其數理具體是:易→一(太初)→七(太始)→九(太素)→一(元氣);其形下的生成結構及其數理具體是:一(元氣、太極)→二(七九、八六)→天地→四時→八卦(八方八節)→萬物。乾始起於太極'一',變少陽之'七',進而變老陽之'九',至'九'為陽之極,此時坤始生,故言'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Ding 2020, 66-77, 128 此處"一→七→九→一"的事物往復運動變化公式,同於《素問•三部九候論》:"天地之數始於一,終於九焉"Guo 1992, 133,體現了天地宇宙事物物極必反的辯證發展原則。《易緯•乾坤鑿度》卷上以河圖生成數配五行,併提出了天道五行相生配屬人道五常的關繫:
"天本一而立,一為數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數,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運五行,先水次木,生火,次土及金。木仁,火禮,土信,水智,金義。"Lin 2002, 126
五行之成數,則是根據史伯"和實生物"之說推演出來的。《國語·鄭語》Zuo 2005, 253曰: "(史伯曰)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漢人據此提出了成數的概念,具體公式是: 5+1=6,5+2=7,5+3=8,5+4=9,5+5=10。Ding 2020, 66-77, 128
此外,《易緯•乾鑿度》中還提出了"太乙九宮數"之說,即"太乙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Lin 2002, 94與《靈樞•九宮八風》篇"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返於一"Guo 1989, 508的九宮八風圖式相一致。《靈樞·九宮八風》中的太一,就是《周易·說卦》中所說的"帝",歴來也常解為太極,或北鬥之柄。《九宮八風》說的是一年四季,星移物換;《說卦》錶達的很含蓄,可以說象四季更替(大週期),也可以說是太陽運行的一圈,即為一天(小週期)。Pan et al. 2017, 62-66宇宙生命大週期的運作與生命內在小週期的新陳代謝具有同步的運行節律。
《易緯•乾鑿度》將"太乙九宮"的術數之學納入了這個八卦所編織的"四正四維"的世界圖式,這樣,本來難以言詮的宇宙和諧便通過象數符號完全錶現出來,體現了作者對於一種和諧、美好的社會秩序的嚮往和追求。Zhang 2002, 60-65 同時,易學象數思維模式作為一種特殊的運思方式,深深的影響了早期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構建。
張其成認為:"易學象數思維方式是中華傳統思維方式的元點和代錶,具有重整體、輕個體分析的整體性特徵,重功能關繫、輕形體結構的功能性特徵,重感性形象、輕抽象本質的形象性特徵,重循壞變易、輕創新求異的變易性特徵。正是這種思維方式決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面貌、特徵和走嚮,決定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審美意識及風俗習慣"。Zhang 2001, 1-5
《易緯》八卦氣驗說以八經卦代錶不同的季節與月份,四正卦(坎離震兌) 指代二至二分,四維卦(乾巽坤艮) 指代四立。圖示如下:
《易緯•通卦驗》言:
坎,北方也,主立冬。夜半,黑氣出直坎,此正氣也。氣出右,天下旱;氣出左,湧水出。坎氣不至,則夏至大寒雨雪,湧泉出,歲大水,應在其沖。Lin 2002, 200-204
(Published by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 緯書集成 上[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4.12.)
由上可知,八卦氣驗說以赤黃青白黑五色配屬八卦,即:白氣配乾卦、黑氣配坎卦、黃氣配艮坤卦、青氣配震巽卦、赤氣配離卦,通過觀察五氣(五色) 的驗應與否,可以判斷人體疾病的發生。如"乾氣(白色) 不至",則"人民疾疫";"震氣(青色) 不至",則"人民疾熱";巽氣(青色),"氣出左,萬物傷,人民疾濕";"兌氣(白色) 不至",則"人民疥瘙"。
五色與五行(木青、火赤、土黃、金白、水黑) 相應,五行又與春夏秋冬四季相應,"木德主春,金德主秋,火德主夏,水德主冬,土德主季夏"《易緯•乾鑿度》。如此,則"五色---八卦---五行"成為一個整體結構。從某種程度上說,通過五色這個中間環節,使得八卦氣驗說與五行說者兩種來自不同源流的思想得以融為一體。事實上,五行與八卦都是人類最早的歴法和邏輯體繫;五行八卦是陰陽這兩種基本能量最常見的排列組合模型;中國的根柢全在陰陽五行八卦---這是中國的邏輯體繫。Yuan 2014, 6
對此,蕭漢明認為:"《易緯》揭示了由八卦氣驗說嚮五運說推進的軌跡,前者是後者的先行與雛形,是中醫氣象醫學的肇端"。併提出"《易緯》已經奠定了五運六氣說的基礎"Xian 1987, 23-27 這一觀點。
卦氣說是漢代人在吸收當時天文歴法上的一種獨創,始於西漢孟喜。不同於八卦氣驗說的以八卦方位配月令,卦氣說以卦爻顯示出的陰陽爻升降消長變化來比擬一年季節的寒暑更叠與物象的變遷。《易緯》主要利用卦氣說中四正卦(坎離震兌) 的象數模型框架,來配屬二十四節氣與人體二十四經脈,併探討了人體節律與季節轉換的聯繫。圖示如下:
(Published by 惠梀學著. 易漢學[M].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兌,初九秋風,閶闔風,霜下,九二寒露,六三霜降,九四立冬,始冰,不周風,九五小雪,上六大雪也。Lin 2002, 231
《易緯•通卦驗》以二十四節氣配屬人體二十四經脈,併詳細闡述了其至與不至時所發病症,經由此一"二十四節氣------四正卦(二十四爻)---二十四經脈"的以易學卦爻符號為溝通天人中介的配屬關繫, 充分錶明了人體生理節律與自然界四季季節節律變遷的同步性。具體內容及圖示如下:
( Published by 惠梀學著. 易漢學[M].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冬至,廣莫風至,蘭射幹生,麋角解,曷旦不明。晷長丈三尺,陰氣去,陽雲出,其莖末如樹木之狀。凡此陰陽之雲,天之雲,天之便氣也。坎、離、震、兌為之,每卦六爻,既通於四時、二十四氣,人之四肢、二十四脈亦存於期。故其當至不至,則萬物大旱,大豆不為,人足太陰脈虛,多病振寒。未當至而至,則人足太陰脈盛,多病暴逆,臚脹心痛,大旱應在夏至。
立夏,清明風至而暑,鵠聲蜚,電見早出,龍升天。晷長四尺三寸六分,當陽雲出觜,紫赤如珠。當至不至則旱,五谷大傷,牛畜病,人手陽明脈虛,多病寒熱,齒齲。未當至而至,人手陽明脈盛,多病頭腫嗌、喉痺。應在立冬。
立秋,涼風至,白露下,虎嘯,腐草為嗌,蜻蚓鳴。晷長四尺三寸六分,濁陰雲出,上如赤繒,列下黃弊。當至不至,暴風為災,年歲不入,人足少陽脈虛,多病癘,少陽氣中寒,白芒芒。未當至而至,人足少陽脈盛,多病咳嗽上氣,咽喉腫。應在立春。
大雪,魚負冰,雨雪。晷長丈二尺四分,長雲出,黑如介。當至不至,溫氣泄,夏蝗生,大水,人手心主脈虛,多病少氣五疸水腫。未當至而至,人手心主脈盛,多病癰疽腫痛。應在芒種。”《易緯•通卦驗》(Lin 2002, 207–223)
經由以上文本分析可知,“四時—四肢”“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經脈”具有息息相關的聯繫,外界氣候的“至”與“不至”會導致人體疾病“盛”與“虛”的發生,人體生命的運行法則與自然界的氣候變遷具有一致性。充分體現了《素問•寶命全形論》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Guo and Wu 1992, 162) 的“天人合一”生命觀。而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以三陰三陽為經脈依據,以艮巽乾坤四卦為方位來判斷節氣物候之變對生命身體健康的影響的思維方式,不能說沒有受到《易緯•通卦驗》這一內容的啟發。
《易緯•通卦驗》由《易》的陰陽二氣的對稱平衡結構出發,以天之二十四氣與人體經脈相對應,於是人體正經脈亦有二十四條。從《足臂十一脈灸經》的足臂陰陽十一經脈,到《通卦驗》的手足十二經脈,實在無法排除《易》乾坤兩卦陰陽對稱結構的影響,經卦乾三陽,坤三陰;別卦乾六陽,坤六陰。醫家視人體與天地同構,而乾為天, 坤為地,陰陽對稱平衡,人體自然也應具有同樣的特徵。Xiao 2003, 36 這在本質上仍舊體現了易學象數思維模型對中醫學理論建構的影響。
但是這種對生命的認知思維模式不純粹是數術比附。現代研究表明,漢代簡帛經脈文獻中缺少的手厥陰心包經同人類遺留正中動脈在上臂循行基本一致很可能不是偶然的巧合。根據進化解剖學證據,李永明提出"從十一脈到十二經脈的轉變"可能是古人基於臨床脈診實踐的積纍,發現了遺留正中動脈,併命名為手厥陰心包經,得以完善了更符合中醫理念的十二經脈繫統。Li 2021, 1153-1158
明代醫家張景嶽在《醫易義》中亦將乾坤六爻分別配屬人體六臟六腑,與此處以天之二十四節氣配屬人體手足二十四經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均體現了法象天道的生命認知模式。人身之二十四經脈循行與天道周期運轉相應,而天道的本質在時間。劉長林言:"經絡是時間佔優勢的生命現象,而"氣"是時間佔優勢的"虛體"實在。中醫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人身虛體繫統,這是由以時間為主的時空選擇和以嚮內為主的認識方法所決定的"。Liu 2007, 963
筆者極為認同以上觀點,古人對生命的認知思維模式來自長期對外在自然界陰陽四時節律周期變化觀察之上,併視天地宇宙為一"大生命",經由"反求諸己"來達到個體"小生命"與天合一的天人同步運行的理想生命境界。故而其醫學理論體繫的建構亦是基于此一对天地宇宙宏观的大生命认知模式之下的时间医学,且具有易学"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Ji 2000, 368的生生變易特徵。
中醫時間醫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與自然界規律性的一門新興學科,五運六氣、二十四節氣、子午流註、靈龜八法等理論都是中醫時間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發現了可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更推動了廣大研究者對中醫時間醫學的關註,許多將其運用於臨床各種疾病的診治、預防調護等方面。中醫時間醫學作為中醫學的特色分支,具有不可否認的科學價值,若能合理應用,不僅能提高臨床療效,也能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嚮世界,為之添彩。Liu and Huang 2022, 5880-5882
本文主要通過三個方面:一、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天人合一整體觀;二、取象與運數比類的易學象數思維模式;三、二十四節氣與人體經脈相對應的系統經脈學說來闡述《易緯》中所蘊含的醫學思想。正如《易緯•乾鑿度》所言"人生而應八卦之體",生命與自然界具有同源、同構且同性的特徵,天地人三才"三節共本,同出元苞"。Lin 2002, 232 此"元苞"具有乾元的創生意義,《周易·乾·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Ji 2000, 4併以乾之"元亨利貞"四德贊美天道純粹光明、生生不息的特徵。天道以"元亨利貞"之順序展開,而人道必須通過返修,即由"貞"而"利",由"利"而"亨",由"亨"而"元",由"元"而最終復於"乾元"及先天太極。Zhang 2020, 27-36由此達至"天人合一"之境。漢代象數易學即提供了一個統攝人道與天道為一體的思維模型作為個體升達天道、與天合一的理想宇宙圖景,從而實現了其"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的目的。
而八卦氣驗說與卦氣說的實質都是強調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體現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天人合一"生命觀,併將自然界賦予人類社會的道德屬性,認為"夫執中和,順時變,以全王德,通至美矣"。Lin 2002, 92如此,則個體小生命與宇宙大生命共同譜寫一首和諧的生命樂章,從而達到聖人"通天地,理人倫而明王道"的終極生命理想之境。
Yuan, Li.2014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ive Elements and Eight Diagrams is the Energy Arrangement and Combination Model Unified in Yin and Yang", In the Middle Health Points the 12th Year and Service Elderly Research Collection 6 [Chinese Language Text] 袁立,《中醫是民族自然科學五行 八卦是統一於陰陽的能量排列組合模型》,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康復分會第十二次學術年會暨服務老年產業研討會論文集。